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摩诃萨:摩诃萨埵的略称,指发大心愿成就佛果的众生。摩诃,大;萨埵,有情、众生。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卵生是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经孵化才能脱壳而出,如鸟类。胎生,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如人类。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由粪便、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虫等;化生,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有色、无色:有色,指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无色,没有物质形体,是无色界众生,在四禅天之上,没有色身,但有心识。
有想:即有想众生,指具有感觉认识等意识作用的有情众生。从众生有无情识的角度说,有“有想”、“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三种众生。有想天是有想众生居住的地方。
无想:指情识全无,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的众生。无想天,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
非有想非无想:指住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已处于情识全无,入灭尽定的状态,因此称为非有想;但又不像木石本没有情识,因此又称非无想。
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涅槃,意为寂灭、解脱、圆寂。有余涅槃,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过去世业报之因已受尽,但还有作为业报主体的身心存在。到了受过去世业报的身心也寂灭,完全无所依,便是无余涅槃。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按照惠能的说法,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轻慢众生成为“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称为“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中眷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者即是众生,无四相者即是菩萨。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大菩萨应该这样去降服妄心杂念使心安住于正念:无论是卵生、胎生,还是因潮湿而生或者无所依托仅借业力出生的众生。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既有心识活动又无心识活动的众生,我都要度化他们,使他们断绝烦恼获得解脱,达到涅槃圣境。可是,虽然我这样度化了无数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度化而得解脱。为何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依然还有‘有能所之分,轻慢众生;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厌三涂苦,愿生诸天;心中眷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四种相,那他就不能被称为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