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
【10】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译文】先生说:“如今探讨人性的人,都争论着异同。他们都是在言辞上辨析人性,而没有理解真实的本性。真正理解了本性的人,根本没有异同可言。”
【11】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译文】问:“声音、美色、财货、实利,恐怕良知也不能缺少。”先生说:“确实如此。但是初学者做工夫,必须把这些清除涤荡干净,不使它们存留积聚在心中。这样的话,偶然遭遇到了,才不会成为累赘,自然会顺着良知去应对。致良知就是在声色货利上用功,如果能使良知清澈光明地呈现,毫无一丝遮蔽,那么,即便与声音、美色、财货、实利打交道的各种行为,没有不符合天理的。”
【12】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译文】先生说:“我给你们讲解格物致知的观点,天天是这样,讲一二十年也还是这样。你们听了我的话,笃实去用功,那么听我讲一次,就自然觉得工夫长进了一番。否则把我每次讲的话都只当做一次话来听,即使听了又有什么作用呢?”
【13】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译文】先生说:“人心的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觉事物而通畅的。‘没有反应时不是先,已经感应了不是后’。”
语出程颐,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14】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人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译文】一位朋友举佛教的一个例子:有人伸出手指问别人:“大家看见了吗?”众人都说:“看见了。”此人把手放到袖子里,又问:“大家还能看见吗?”众人说:“看不见。”佛教认为众人还没有领悟佛性。这个朋友不明白其中意思。先生说:“手指有呈现的时候有隐藏的时候,但你的本性却时刻存在。人的心思只在看得见听得到的东西上忙碌,不在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上笃实用功。听不见看不到的是良知的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只有时时刻刻去看那些看不到的东西,听那些听不到的东西,工夫才能有落实的地方。久而久之,等到工夫纯熟后,就不需要费力,不需要防范省察,真性自然生生不息。怎么能被外在所闻所见的东西牵累呢?”
【15】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译文】问:“先儒认为‘鸢飞鱼跃’和‘必有事焉’同样都是生机勃勃的?”先生说:“这样说也对。天地间生机活跃的无非是天理,就是我良知的运动不息。‘致良知’就是‘必有事焉’的工夫。天理不但不能离开,实际上也没有离开过。世上一切东西都是道的体现,一切都是可以通过工夫去体验。”
鸢飞鱼跃:语本《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鸢鸟在天上飞翔,鱼儿在深渊里跳跃。程颢曾引用,见《河南程氏遗书》卷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无心正’之意同一活泼泼地。”
语本朱熹《中庸集注》:“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
- 绿色节能产品有哪些?绿色产品打造节约生活[图]
- 泽儿看书天分高而文笔不甚劲挺又说话太易举止太轻此次在祁门为日[图]
- 作揖是什么样的礼仪?[图]
-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 便是他本[图]
-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图]
-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图]
- 浑可事都是等闲之事可事小事寻常之事长安本指汉唐都城长安此处借[图]
- 古人称贵人大多都善于识人是因为他们阅人无数的缘故张邓公任职殿[图]
-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不远复阳灭于坤道而复于《复》比较[图]
- 万乘(shènɡ)万辆兵车指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家乘战车每乘包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