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黔东南KTV招聘网 > 黔东南热点资讯 > 黔东南励志/美文 >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

2022-11-23 08:53:23 发布 浏览 531 次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孟子:孟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认为人天性本善,但这种天性后天会丢失,学习的目的就在保持善之本性,使其不失。

孟子说:“人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本性是善的。”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没有真正认识人的本性,而且是不了解本性和人为之间区别的一种说法。所谓本性,就是天生的东西,不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不可以经过努力从事而做成;而礼义,则是圣人制定出的,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成。不可以学习,不可以经过努力而做成,出于天生的,叫做天性,可以学习、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而做到,取决于人自己的,叫做伪,这就是天性和人为的区分。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东西的听觉离不开耳朵,所以,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是学不来的。孟子说:“今天人们的天性本是善的,之所以变恶,是因为丧失了其本性。”答:这样说就错了。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由此看来,人之性恶是非常明明白白的了。因为所谓性善,应该是不脱离它的本真而美,不脱离它的自然属性而好。美和资、朴的关系,心意和善的关系,就好像视觉离不开眼睛、听觉离不开耳朵一样,所以才会有目明耳聪之说。人的天性,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穿衣,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的常情和天性。现在有一个人饿了,见到长者不敢先吃,这是因为要有所礼让;累了而不敢要求休息,是因为要代替长辈劳动。儿子让父亲、弟弟让兄长,儿子替父亲劳动,弟弟替兄长劳动,这两种行为,都与人性相反与常情相悖。然而这就是孝子之道,礼义之理。所以顺着常情和天性就会没有谦让,谦让与天性是相悖的。由此看来,人性恶是很明明白白的了,人性之善只是后天人为的东西。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恶(wū):何处。

故:通“固”,本来。

埏埴(shānzhí):用水和黏土制作陶器。埏,用水和土。埴,黏土。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